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解读

国内解读

政府采购新政落地!内外资企业站同一赛道,20%价格优惠 + 清晰规则,这波机会别错过
发布时间:2025-10-17 15:32:09    点击:10次    [关闭本页]

        对企业来说,政府采购市场曾是 “看着香、难进场” 的领域 —— 内资企业怕 “标准模糊没方向”,外资企业怕 “隐性壁垒受歧视”,明明有好产品,却因为规则不明确,连投标都没底气。但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这个局面要彻底变了: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在政府采购中实施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的通知》,不仅明确了 “本国产品” 的硬标准,还划定了 “内外资一视同仁” 的红线,更给出 20% 的价格评审优惠

        这不是简单的 “政策调整”,而是给所有企业的 “公平入场券” 和 “发展定心丸”—— 内资企业知道该往哪发力(本土化、核心组件国产),外资企业清楚该怎么布局(境内生产、供应链落地),大家不用再猜规则,只需拼产品力。今天我们从企业经营的核心需求出发,拆解新政的 “红利点”“实操价值” 和 “布局策略”,帮你抓住政府采购的新机遇。


    一、先搞懂最关键的 “钱”:20% 价格优惠有多实在?投标时能直接拉开差距

很多企业没意识到,新政里 “给予本国产品 20% 价格评审优惠”,是实打实的 “投标加分项”—— 它不改变最终成交价,却能让你的报价在评审时更有竞争力,尤其在 “价低者得” 的采购项目里,这可能就是中标和落标的区别。

我们用一个真实的政府采购场景举例:某地方政府要采购一批办公电脑,有 A(内资企业,产品符合本国标准)、B(外资企业,产品符合本国标准)、C(外资企业,产品不符合本国标准)三家企业投标:

A 报价 1000 元 / 台,享受 20% 价格扣除后,按 800 元 / 台参与评审;

B 报价 1020 元 / 台,扣除后按 816 元 / 台参与评审;

C 报价 980 元 / 台(看似最低),但因不符合本国标准,无扣除,按 980 元 / 台参与评审。

最终评审价排序:A(800 元)<B(816 元)<C(980 元)——A 和 B 靠政策优惠,即便报价高于 C,评审时仍占据优势;而 C 虽报价低,却因不符合标准出局。

对企业来说,这 20% 的优惠不是 “小福利”,而是 “竞争护城河”:

对内资企业:不用为了中标刻意压价,能保持合理利润(比如原本报 950 元才能赢,现在报 1000 元仍有优势,每台多赚 50 元);

对外资企业:只要产品达标,就能和内资企业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不用再担心 “非市场因素”。


二、“本国产品” 终于有准谱了!3 个核心标准,企业不用再 “猜规则”

很多企业没意识到,新政里 “给予本国产品 20% 价格评审优惠”,是实打实的 “投标加分项”—— 它不改变最终成交价,却能让你的报价在评审时更有竞争力,尤其在 “价低者得” 的采购项目里,这可能就是中标和落标的区别。

我们用一个真实的政府采购场景举例:某地方政府要采购一批办公电脑,有 A(内资企业,产品符合本国标准)、B(外资企业,产品符合本国标准)、C(外资企业,产品不符合本国标准)三家企业投标:

A 报价 1000 元 / 台,享受 20% 价格扣除后,按 800 元 / 台参与评审;

B 报价 1020 元 / 台,扣除后按 816 元 / 台参与评审;

C 报价 980 元 / 台(看似最低),但因不符合本国标准,无扣除,按 980 元 / 台参与评审。

最终评审价排序:A(800 元)<B(816 元)<C(980 元)——A 和 B 靠政策优惠,即便报价高于 C,评审时仍占据优势;而 C 虽报价低,却因不符合标准出局。

对企业来说,这 20% 的优惠不是 “小福利”,而是 “竞争护城河”:

对内资企业:不用为了中标刻意压价,能保持合理利润(比如原本报 950 元才能赢,现在报 1000 元仍有优势,每台多赚 50 元);

对外资企业:只要产品达标,就能和内资企业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不用再担心 “非市场因素”。


三、最大的定心丸:内外资 “真平等”,外资不用怕 “歧视”,内资不用怕 “不公平”

新政最核心的价值之一,是彻底打破了 “内外资区别对待” 的隐性壁垒 ——只要产品符合本国标准,不管是国企、民企还是外资企业,都能平等享受政策支持,没有任何额外限制。

1. 对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不是口号,是落地规则

过去有些外资企业担心 “政府采购只倾向内资”,不敢投入资金做本土化生产。但新政明确:“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平等享受本国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政策”,还要求地方不得出台违反规定的 “土政策”。

比如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提到的,“全产品线国产 + 核心零部件国产” 的布局,正是因为新政给了明确预期 —— 只要本土化到位,就能和内资企业一样参与政府采购,不用再担心 “身份问题”。对更多外资企业来说,这意味着 “在中国投资、为中国生产” 有了实实在在的回报,能更放心地把供应链、研发中心落地中国。

2. 对内资企业:“平等” 不是保护,是倒逼升级的动力

有人担心 “内外资平等” 会让内资企业失去优势,但其实新政是 “用规则促升级”—— 内资企业原本就有本土供应链优势(比如国产组件采购成本更低、响应更快),现在有了明确的标准,只要把这种优势转化为 “产品力”(性能、可靠性、成本控制),就能在竞争中更有底气。

比如某内资医疗设备企业,原本国产组件占比就达 75%,新政后进一步优化关键工序,把产品故障率从 2% 降到 0.5%,在政府采购投标中,既享受 20% 价格优惠,又靠产品质量加分,最终中标率提升了 30%。这说明,真正的竞争不是 “靠身份”,而是 “靠实力”,新政恰恰给了内资企业 “凭实力赢” 的舞台。


四、别慌!5 年过渡期 + 分产品推进,企业有足够时间 “调整布局”

很多企业看到 “组件成本占比”“关键工序” 等要求,会担心 “现在达不到怎么办”。新政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给出了 “缓冲带”——5 年时间分产品定标准,3-5 年过渡期逐步落地,企业不用急着 “一刀切”,有足够时间调整。

1. 过渡期内的 “福利”:先按 “境内生产” 认定,不用等具体占比

在财政部没出台分产品的成本占比要求前,只要产品符合 “在中国境内生产”,就视同 “本国产品”,能享受 20% 价格优惠。这对企业来说,是 “先上车、后补票” 的机会:

外资企业:可以先通过 “整机境内生产” 进入政府采购市场,同时逐步把组件生产转移到国内,等具体占比出台时刚好达标;

内资企业:可以先凭借现有供应链参与投标,同时优化国产组件占比,为后续更严格的标准做准备。

2. 怎么用好过渡期?企业要做 2 件事

第一件:梳理现有产品的生产布局 —— 查清楚哪些产品已经在国内生产,哪些组件是进口的,测算当前国产组件成本占比,找出差距(比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现在国产占比 55%,预计后续要求 65%,就需要提前找 2-3 家国内组件供应商);

第二件:关注分产品标准的出台 —— 财政部会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具体规则,企业要盯紧自己所在行业的动态(比如电子企业关注工信部的通知,医疗企业关注卫健委的配套政策),及时调整供应链和生产计划。



五、企业现在该做什么?3 个行动步骤,抓住政府采购新机遇

新政 2026 年 1 月 1 日施行,现在正是企业 “抢跑布局” 的关键期。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做好这 3 件事,才能在政府采购市场占得先机:


第一步:自查产品是否符合 “境内生产” 要求,先拿 “入门券”

立刻梳理企业的生产基地、产品生产流程:

若产品已在国内生产(不是简单组装),整理好生产证明材料(比如工厂地址、生产工序记录、组件采购凭证),为后续投标做准备;

若产品还在国外生产,尽快规划国内生产布局(比如在长三角、珠三角设厂,这些地区供应链完善,能快速落地生产)。


第二步:优化供应链,提升国产组件占比

哪怕过渡期内不用严格的占比要求,也要提前行动:

对内资企业:建立 “国产组件供应商库”,优先采购国内有资质、质量达标的组件,逐步降低进口依赖;

对外资企业:推动 “供应链本土化”,比如把国外的组件工厂转移到国内,或与国内核心组件企业合作(比如某外资电子企业,和国内芯片厂商合作研发,既提升国产占比,又降低成本)。


第三步:关注政府采购信息,提前对接需求

新政落地后,政府采购市场会更透明,企业要主动出击:

定期查看 “中国政府采购网”“地方政府采购平台”,关注与自己产品相关的采购公告;

加入行业协会(比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获取政策解读和采购需求信息,甚至参与标准制定的意见征集,让自己的产品更贴合采购要求。

CopyRight © 2020-2026  鹤壁市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建设中心(鹤壁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淇滨大道213号   邮编:458030   电话:0392-3267612
   邮箱:hbsyhyshjbgs@126.com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0030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