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件: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鹤壁市
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的指导意见》
落实情况的报告
省政府:
今年9月10日,鹤壁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呈报《关于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鹤壁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的指导意见>的报告》(鹤文〔2020〕196号)。王国生书记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要认真落实关于支持鹤壁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的指导意见,为鹤壁市新一轮发展营造更好环境。尹弘省长批示,鹤壁市围绕高质量发展作了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各市要参考借鉴。为贯彻落实好王国生书记、尹弘省长的批示要求,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鹤壁市一年来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工作及取得成效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并围绕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了下一步工作重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年来的积极探索及工作成效
2019年9月10日,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鹤壁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的指导意见》(豫政〔2019〕1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结合鹤壁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实际,以产业转型、城乡融合、绿色发展、体制改革、营商环境等为重点,对鹤壁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进行了统筹谋划和系统安排,对鹤壁市高质量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鹤壁市围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领导小组,设立正县级规格的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组建15个重点工作推进专班、7个重点产业发展专班、5个驻地招商组,各部门、各县区出台了64个配套落实文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考评范围,强化跟踪督查推进,确保指导意见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细。
省有关单位围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陆续与鹤壁市签订合作协议或出台支持文件100多个,全方位支持鹤壁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一是在鹤壁市布局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河南中医药大学鹤壁教学基地、河南省儿童医学中心豫北分中心、河南省肿瘤医疗中心豫北分中心、河南省区域中医康复专科诊疗中心等落地实施,中部地区(鹤壁)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南水北调中线鱼泉(刘寨)调蓄工程、煤炭物流储配基地等争取列入国家规划,中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鹤壁基地挂牌运营,新拓洋生物化工产业园、中原日化生态产业园、京东智能制造产业新城、静脉产业园等加快建设。二是加大对鹤壁市的资金支持力度。一年来,省有关方面聚焦资源型地区转型、老工业地区振兴、先进制造业发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以及交通、水利、科技、农业、林业、教育、医疗、扶贫等领域,支持鹤壁市争取各类资金50.2亿元,支持鹤壁市争取债券资金40.97亿元。三是支持鹤壁市开展一批试点示范。据统计,省有关部门分别支持鹤壁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国家节水型城市、区域物流枢纽、省级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试点城市、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市、省稳外贸政策创新试点、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省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等试点示范19个。四是加强对鹤壁市的金融信贷保障。一年来,各类金融机构为鹤壁市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信贷支持190.7亿元。特别是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对鹤壁市疫情防控领域的241家企业提供贷款15.4亿元,为2177家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融资支持83.4亿元,对624家困难中小微企业的到期贷款采取展期或无还本续贷金额45.4亿元。
在省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鹤壁市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初见成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突出表现在:一是产业转型换挡提速,智能化改造走在全省前列,人工智能、5G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到50%以上、居全省第三位,煤炭增加值占工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二是百城提质和乡村振兴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全省第一,乡村振兴现实基础排名全省第二位,城镇化率保持全省第三位。三是“绿满鹤壁”“满城樱花”等生态品牌更加靓丽,淇河水质保持全省城市河流首位,清洁取暖连续三年全国考核第一,海绵城市、节能减排、清洁取暖等形成“鹤壁模式”,空气质量3项主要指标“两降一增”。四是改革创新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标准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省首批普惠金融试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顺利推进,科技研发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五是营商环境再创佳绩,在全省率先推行“容缺办理”+“多评合一”模式、启动“两个健康”示范市创建,“服务管家”成为品牌,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三名,“五位一体”服务机制为企业保驾护航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六是人民生活有新提高,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城镇新增就业等指标完成进度居全省前列,被评为2019年度平安建设优秀市。
同时,鹤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依赖能源资源发展的特点还比较明显,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推进深度转型还面临诸多困难,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还需要进行持续努力探索。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省有关单位,结合全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充分发挥鹤壁市试点示范基础好、改革创新积极性高、市域小转型快等优势,在重大项目、政策实施、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进一步调动鹤壁市积极性,推进鹤壁市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在融入新发展格局方面先行先试,为全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把制造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开展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进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千亿级产业基地和镁基新材料百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原5G产业示范基地、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中部地区(鹤壁)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推动创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国家级区域双创基地。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流通、全域旅游、休闲养生等为重点,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全链条健康养老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三链同构”,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体验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国“三农”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鼓励推进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县域电商产业园,建设“省级示范步行街”,打造一批促进消费升级的有效载体。
二是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支持创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高水平建设鹤壁东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城市创新引领区,建设全国城市“双修”、人文城市建设提升提质示范区。鼓励浚县创建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以创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河南省数字乡村试点,打造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鹤壁模式”。推动鹤辉高速复工,加快国道107京港线鹤壁境改线新建等干线公路工程建设,推进鹤壁市新老区市域铁路、鹤壁火车站改造、南水北调中线鱼泉(刘寨)调蓄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加快构建南太行生态屏障、淇河沿线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干渠生态走廊,推进园区绿色化改造,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鼓励创建全国全域生态环保示范区,加快形成蓝天碧水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体系。
四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培育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持续释放改革活力,支持集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点经验,探索形成更多“一点适配、全国通用”的“鹤壁模式”。加快开放步伐,支持鹤壁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申建工作,做大做强国家级电子信息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复制河南自贸区政策经验,积极参与全省“四路协同”联动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骨干企业申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企业,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支持鹤壁市享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先行先试政策。
五是积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鼓励鹤壁积极对标国际、国内营商环境先进标准,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改革创新,探索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方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鹤壁模式”,开展创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深化提升“五位一体”全方位服务机制,鼓励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市。加快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加快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市。
六是努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引导河南理工大学与鹤壁市政府开展校地合作,共同培育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依托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鼓励河南中医药大学联合鹤壁开展医教协同发展,设立实习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全省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推进省儿童医学中心豫北分中心、省肿瘤医疗中心豫北分中心、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发挥鹤壁各领域改革试点经验集成创新优势,鼓励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国公安机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标准化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创建。
特此报告。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12月26日